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远东第一电梯商厦”(组图)

     入夜时分,霓虹闪烁下的南京路步行街,人流熙攘。位于浙江中路、湖北路交界处旧称“新永安”百货大楼高处的正立面上闪烁的“七重天宾馆”艳红靓丽的店招,令新老上海人一见倾心,勾起了人们对这幢曾被称为“远东第一电梯商厦”的往事与随想:新永安大楼,竟然是一场涉及中英、震惊上海滩诉讼案的产物……


    惊变

    1930年的初春的傍晚时分,坐落在有“远东第一商业街”之誉的南京路、湖北路、浙江路交界处“三角地”的老天蟾舞台(新天蟾舞台,位于今福州路、云南路转角处)门前高悬的红灯上,醒目地亮着“客满”二字。自1928年9月14日,由麒麟童首演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头本《封神榜》以来,就风靡了上海滩。直至今日的第九本《封神榜》开锣,连演连满,票房依旧是一路飘红。嗬!上演以来,无论是每座一元三角的花楼、包厢,还是二角二分的三楼加座,悉数爆满,可谓盛况空前。戏院老板顾竹轩自1922年元旦从执掌戏院的经理许少卿手里接盘,并改名“天蟾舞台”以来,真是财运亨通:从开台揭幕“汪派”须生黄智斌(“十慧童”)的打炮戏《劈三关》;扮相极佳,武功纯熟的赵鸿林的《挑华车》;曾在京津一带小有名气的花旦小马五演出的《丑表功》;武生张小楼之《越虎城》;绮年玉貌胜似“白牡丹”的刘筱衡;名角刘永春之子的《玉堂春》;直至“南麒北马”中的麒麟童周信芳,并联合津、京名角上演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封神榜》,可能说是经年累月,连演连满,欲罢不能。目睹座无虚席的盛况,耳听琴弦悠扬、悦耳的“皮黄”声腔,踌躇满志的上海滩青帮“通字辈”、青帮最大势力的“江淮兴武四”的帮主、声威赫赫的“崇德堂”堂主、闸北保卫团的监察主委,人称“江北大亨”的顾竹轩心情大好。忽地,大徒弟乔耀山神情紧张地奔来秉告说,刚刚得到在工部局做事的帮内门徒的耳报:工部局已拟好一份公文,意欲收回天蟾舞台,另作他用。顾竹轩听罢,淡淡一笑,不予置信。理由极简单:9年前的岁尾,当他从前老板许少卿手里盘下戏院时,同时得到一张“英国注册”的地契及营业执照。这张地契是由上海巨商黄楚九1912年在此地建造新新舞台时,花钱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购得的,具有法律效力。工部局想收回就收回,岂非儿戏?虽说如此,但他觉得还是多个心眼为好。这年头,洋人一向不拿中国人当回事,欺侮打压华人的事,不胜枚举。于是,他嘱徒弟四处打探,以坐实传闻。几天后,果然公共租界的官员将一纸公文送达顾竹轩在闸北英华里的寓所“顾家花园”。由工部局总裁费信惇签署的文告,虽寥寥几句,意思却简约明了:“天蟾舞台戏院地产原属公共租界工部局所有,现收回,另作他用。工部局发给五百银元,以兹补偿。”传言终成事实,顾竹轩不由地傻了眼。与此同时,外出打探消息的乔耀山也进了门,道出了事件的原委:毗邻天蟾舞台的永安公司自1918年9月建成以来,生意兴隆,六层的百货楼已不相适应,意欲扩展。1930年初,永安公司创始人郭泉之子、郭乐之侄郭琳爽从国外考察回来后,觉得应扩大业务。而此时英国式混凝土结构、采用折衷主义古典式风格的永安公司老楼(髙6层,局部7层)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另行建造新的百货大楼。他看中了公司大楼东边相邻的“天蟾舞台”剧场的地皮,遂买通了工部局官员,妄图实施强迁,以营造计划中的19层新永安百货大楼。

  俯首听命乖乖就范吗?顾竹轩心有不甘。是啊!一家经营红火的戏院就这么让人给拆了?况且,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顾竹轩好歹也是上海滩号称万余徒子徒孙的一位“江北大亨”。不客气地说:跺跺脚,他都能让上海滩江湖、黑道震三震的人,岂能如此轻易地就为人刀俎?然而,这也不是靠打打杀杀就能解决得了的事,要想与洋人抗衡,单凭他的一己之力,独木单支,恐难有胜算。正当顾竹轩一筹莫展之际,大哥顾如藻的儿子顾乃镕一头闯了进来。他受四叔顾竹轩之托,这些日子正与工商界巨子、上海总商会会长、人称“阿德哥”的虞洽卿接洽筹办大生轮船公司事宜。顾乃镕说:四叔,以我之见,不如找虞老咨询一下,看看他有何教示。顾竹轩觉得可行。因为,虞洽卿不仅是扶持他事业的恩公,还是当年不惧洋人、大闹会审公廨为黎黄氏仗义执言的“海上闻人”。于是,他赶紧驱车前往海宁路虞府。

   打赢“洋官司”

  作为工部局的五位华董之一的虞洽卿,对于工部局此举当然是心知肚明,“永安”这种仗势欺人的做法,他也是义愤填膺的。况且,市口如此之好、规模如此之大的戏院,以及所持有的地契、执照,工部局说废就废,真是可惜;而以500块银元作价收回,也太不把中国人当回事了。虞洽卿安抚顾竹轩不必就范于工部局的一纸公文,且应当用法律手段讨还公道,以嘱令女婿、当红律师江一平接讼。作为圣约翰法律系的高材生,江一平当然有此能力,但他考虑到因活动下届华董职事而正在积聚人气,不想与工部局发生正面冲突。可是,他对老岳丈的差遣也不能违拗,更不能虚与委蛇。思忖再三,他决定请老朋友、在二马路(今九江路)开设事务所的意大利籍的原“安福政府”御用律师英国人穆安素出面接讼。一来,此公雄辩有方;二来,他是意籍英人,洋人对洋人,可以左右逢缘;他若愿意接讼的话,还是很靠谱的。

    穆安素原本不想接此案,因为他的对手是英国人把持的公共租界当局,怕惹来麻烦。然而,由于在当年轰动全国的“侮辱大总统”案中辩护失败而声名日下,他被迫离开天津到上海“二马路(今九江路)”上开办小小律师事务所只能接些民事诉讼的小案子,混得不怎么得意,亟须咸鱼翻身。而这件讼案对他来说,一是可观的讼费诱惑;二是有海上闻人、政商两界的大佬虞洽卿在背后支持,以及人脉甚广的江一平暗中帮衬,他虽力单却势不薄。况且,此案也有有利之处,那就是当年“新新舞台”的地契是在“英国注册”的,工部局不能擅自主张收回地产权,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胜算。于是,他决定接案。  

  作为原告天蟾舞台老板的代理律师。穆安素以“诉工部局违反合同强迫拆迁,请求赔偿”为由,将一纸诉状递进了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接到状纸后,不由一愣:中国人告英国人把持的工部局,这可是自租界以来破天荒的事,断不可让其得逞。况且,这个姓顾的中国戏院老板态度更为强势:“一、我不动迁,也不向你们索取任何赔偿;二、如果一定要动迁也可以,一定要在市中心给我盖一座三层楼的戏园。不然,我要继续与你们打官司……”于是,他下令让工部局的经办人查明根底。当他看了存案上的“英国注册”,知道事情有点棘手,便拟了一道批文下达给顾竹轩。批文写得相当圆滑:“该地皮原系工部局产业,当年虽卖给商人黄楚九并沿用至今,但因工部局另有他用,现收回,赎价500银元,也不无不当。”穆安素一看,便觉得此文基本与工部局前次之一纸公文并无两样,顾氏是不可能接受的。江一平也觉得英国总领事欺人太甚,这份换汤不换药的批文实属霸道,是不能接受的,而其岳丈也不会容忍。但他毕竟是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深谙个中要机:此批文必须经由北京公使或大使级外交官的批示,才会生效,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当顾竹轩看了这一纸裁决,当然不服,并表示要将这场官司继续打下去。在虞洽卿的支持下,他再次委托穆安素上诉到北京英国公使。

  顾竹轩久等不见回音,便催促穆律师着力追问。此时,江一平律师觉得不能袖手旁观了,遂以“2月7日南京政府与各国签订的《关于上海公共租界内中国法院之协定》,规定中国法律适用于该租界”为由,请其岳父联合工部局另四位华董,一起向英方施压。顾竹轩觉得此举还不足以威慑洋人,便号令以其起家的飞星黄包车公司为班底的门徒,又联合“崇德堂”在闸北、虹口、沪西、宝山、浦东的近万名徒子徒孙悉数出动,誓在上海滩闹一场地震:以“捧场看戏”为名,围堵天蟾舞台及永安公司街市,造成南京路交通瘫痪,给当局施加压力。顾竹轩横下一条心要让英国佬领教他的实力,显示他对抗到底的决心。一时间,几百辆黄包车将南京路、湖北路、浙江路一带,围堵得水泄不通。数千个短打、赤膊的精壮汉子蜂拥而至,起哄、吵闹,将这一地段弄得惊天动地。在千人百车的哄闹下,行人怯道、汽车绕行、就连电车也被翘了辫子被堵得如同一只只大铁箱子,瘫痪在道路当中……巡捕房只能干瞪眼:莫说是就近的老闸捕房,就是再调警力支援,也无济于事,况且顾竹轩还有当年一起在老闸捕房当巡警的贴心朋友暗中帮忙。由此,一条南京路上的商家没了顾客,交通被阻断;正常的社会秩序全都乱了套……最最要命的是:近在咫尺的永安公司前后门口都被堵得严严实实,顾客进不去,也出不来……店员谁都不敢出面交涉,郭氏上下更是惧怕吃拳头、挨铁棍,甚至丧命!郭琳爽见情况不妙,便打电话给工部局。然而,总巡大人也觉得此事此情棘手,表示无能为力!

    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公共租界只得请虞洽卿出面斡旋。虞洽卿见时机成熟,便联合五华董中的徐新六、刘鸿生、贝淞荪(当年9月辞职后,由胡孟嘉补任)、袁履登,一起对新上任不久的新总董麦克诺登施加压力,敦促当局总领事紧急向北京公使发文催促。不几日,北京英国公使传来回文,表示:此事不能由公使馆裁决,只能上诉至英国伦敦大理院(最高法院)作最后裁决。事情到了这步境地,顾竹轩已没了退路。为了争这口气,他决定孤注一掷,请穆安素将诉状投递英国伦敦大理院,作殊死一搏。江一平等法律界人士也给英国伦敦大理院寄去了律师函。诉状寄出后,几个月依旧没有消息,顾竹轩有点坐不住了。他觉得光是寄出诉状还是有点不放心,决心再请穆大律师亲赴英国伦敦。顾竹轩不愧为“青帮大亨”级人物,他准备变卖天蟾玻璃厂、德胜茶楼及大江南饭店及旅馆,甚至不惜出让“老天蟾”以筹足钱款作殊死一搏。这时,江一平前来安慰顾竹轩:伦敦法律界的朋友电告,此案已有松动的迹象。果然,英国伦敦大理院在重重压力下,认真地审看了诉状,觉得上海工部局既然早先已与“老天蟾”立有契约,而在租期未满就又与“永安”新签一纸租地合同,岂非一女二嫁,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然而考虑到英国在上海的颜面,“老天蟾”还是一定要搬迁的。怎么办?让“永安”出钱,既买回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面子,“永安”也得遂其愿,岂非一举两得?

    中秋节那天,英国伦敦大理院的裁决书副本终于寄到,上书:“顾竹轩经理:你的上诉经本院终审裁定,工部局违约拆迁不合法,应赔偿损失费十万元,由你择新址,重新修建天蟾舞台。”从五百到十万,仅历时半年许,租界当局赔付款额的差距,如此之大,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斯时,几百块钱就能置一处蛮像样的房产。这十万雪花银,乖乖隆的咚!岂不是可以大大地做出一番事业?顾竹轩笑得口水都唦唦地流哎!

    历时半年多的租界华洋诉讼案,以天蟾舞台老板顾竹的胜诉而画上了句号。这是上海自开埠以来,华人打胜洋人的第一件讼案。消息不胫而走,令饱受洋人欺侮的上海各界人士口口传颂,快慰平生。顾竹轩用这笔钱盘下了四马路、云南路转角处地段更好的“天声舞台(原上海舞台)”,挂上天蟾舞台的招牌,择吉开业。新天蟾舞台开锣后,广邀梅兰芳、唐韵生(京剧界素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等名角出演,渐演渐盛,成为上海滩京剧“四大舞台”中最具号召力的剧场,以至于在梨园界约定俗成了一句行话,叫“不进天蟾,不成角儿”。有此成就,是顾竹轩始料所未及的。
    “远东第一电梯高楼”浴火而生

    陪了十万雪花银的永安公司创始人郭泉、郭乐兄弟虽然心疼,但在少壮派的继承人、时任公司副司理(1933年任总经理)的郭琳爽看来,还是物有所值:一是遂了心愿,二是可将新老永安联成一体。于是,他立即着手建造位于南京东路727号的“新永安”百货大楼。
拆除旧楼后,郭琳爽邀请美商哈沙德洋行(一说,与飞力帕斯洋行联合设计)设计“新永安”百货大楼,即老永安东楼。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临南京路总高为22层(最高三层为摩天塔楼),后部为8层;在老永安的东侧修建19层高的永安新厦,作为新永安商场使用。于1933年建成的永安新厦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北部22层,高达92米;南部8层,并建有地下室;新厦的基础由锦石记营造厂承包,上部房屋由陶桂记营造厂承建。新厦是一座钢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为美国现代摩天大楼样式。永安新厦在七层以下呈梯形状。以上为长方形,突显稳重大方;外墙的一、二层敷以花岗石贴面,以上均为淡米色釉面砖,简洁明快。为了彰显郭氏家业,永安新厦还在浙江路楼身的西部六楼的前后,分建了横跨浙江路、连接新老永安商厦的封闭式人行天桥。其中,南天桥为高3.65米、宽2. 5 米的单层;北天桥高6.10米双层;跨度均为12米(新老永安楼间的距离)。新厦的一至五层,为永安公司新营业部及商场。郭琳爽从老永安的大东舞厅、茶室及原“新新舞台”的屋顶花园受到启发,遂在七楼建有“七重天酒家”内设舞池、餐厅、咖啡座。“七重天”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上海第一高度(期时,国际饭店还未建造),居然成了上海摩登男女麋集之地,尤以夏季的“七重天夜花园”为盛。斯时,男女情侣粉妆而至,在“茂林修竹、百卉杂陈及茅亭小筑间谈情说爱,别有一番况味;星夜下,入舞池与妙龄女郎在轻快悠扬的乐曲中,货腰共舞,真所谓:花影横斜,搂香抱玉;此情此景,虽非天上,亦非人间矣!

    永安新厦的地下层(现为游艺机大厅)用来储存、包扎及接收货物等用,并装置安全库房,供本公司银行部使用;新厦的顶部,则为常务董事室。郭琳爽为适应上海商、旅发展之需,将新厦的七楼以上,辟为旅馆,广揽五湖四海客。值得一书的是:为示爱国,郭琳爽于1937年9月1日在永安新厦商场设立国货专卖大场抵制日货。基于日伪时期,永安的原英国注册被废,郭琳爽拒不向日军低头,遂向美国注册,成为美商。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兴亚院落派了会计监督官进驻,主宰了永安财权。抗战胜利后,郭氏为了保护财产,重新恢复在美国的注册,并拉拢国民党政要宋子文、孙科,才未被当作敌产而被没收。上海解放前夕,郭琳爽原本打算出国,但又舍不得这份家业,在中共地下党的劝说下,便决定留下。1949年5月25日,永安新厦的屋顶上升起了迎接上海解放的第一五星红旗。解放后,永安新厦的底层为“中百一店”(后迁至原大新公司,即今第一百货商店;此处遂设立了华侨商店);1956年公司合营后,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楼层部分为“七重天”酒楼;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在永安新楼建成试播(1974年12月迁至南京西路651号);在“文革”中,永安先后改名为“东方红”、“第十百货商店”;永安新厦大楼的顶尖上装置了别致的灯光设施,夜间大放异彩,引人注目。新厦建筑内设备较为新颖,装有冷暖气及快速电梯。

    说起永安新厦的电梯,那是老“永安人”的一大自豪:设在新厦正门右边的三部并立式电梯,可供乘客、商厦人员抵达最高层。那时,上海的高层建筑不多,层高也都不及永安新厦(国际饭店于1934年12月底竣工使用)。由此,其电梯的高度,也成为上海、乃至远东第一,新厦也被时人称为“远东第一高度的电梯商厦”。时人乘梯而上,居高临下俯瞰大上海,更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爽。由此,上海最高的电梯就成为拉动“新永安”商业效应的一大要素!

    1985年,当时的文广局在永安新厦成立了上海第一家中日合作的涉外星级宾馆——七重天宾馆。1992年七重天宾馆成为东方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上一个温馨的休闲、娱乐之地。其七重天咖啡吧和十七楼以怀旧经典为特色的主题酒吧能满足顾客多层次的需求。1999年前后,七重天宾馆进行全面改扩建:装修一新的大堂宽敞明亮;58套客房温馨舒适;商场小巧玲珑;“老上海餐厅”别致典雅,以时尚上海菜、怀旧上海菜、经典上海菜勾起新老上海人,尤其是“老克勒”光临的欲望;风格各异的包房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宾客;歌舞厅视听设备齐全,一曲《夜来香》把时光带回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怀旧的氛围至为浓郁。永安新厦还设有“华联超市”、七重天歌舞厅、七重天咖啡吧、“佐丹奴”时装销售部门等。
岁月沧桑,人事更迭,永安新厦却百年不老:当年创下的“远东第一电梯高楼”的美名,依旧是上海建筑、商业史上永存的璀灿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