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改革开放40周年]年轻一代电梯人要目光远眺、静心磨砺,20年电梯人的感悟与寄托

我常感叹,一生工龄40年,有幸做了20年电梯人。20年虽一晃而过,20年却难以释怀。20年的经历及悟道,则留给后人去思考。


上世纪90年代沪上电子产业正遇上前所未有的“剧烈阵痛”——“关停并转”。20年后的今天,由于“中兴”事件的暴露,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家决策上的失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完全依靠外资外援,导致沪上电子产业全部“沦陷”。本人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迫不得已转行进入电梯产业,开启了一段电梯人生之旅。


01 半路出家与电梯结缘


1998年2月我正式进入合资企业—— “XX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那时,外资公司纷纷落户上海,国资企业纷纷凋敝让出舞台。为求生存不得不作出生死抉择!学电子转行搞电气,别看一字之差,专业领域天壤之别,隔行如隔山。本来在从事的领域已得心应手小有成就,转行到电梯后则需要一切从头学再起步。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5岁到施工现场亲身学装电梯,到维保现场学识别故障保养要领,然后结合书本知识慢慢进入状态。知道什么叫VVVF,什么叫交流直流变速,加速度,震动,晃动等专业术语所包含的量化知识。


可是,半路出家总不被人伦视为同道。当然,经过20年长途跋涉也看破了其中许多道道。欣慰的是,电梯行业半路出家岂止我等少数。


在我看来,电梯技术并不奥秘,也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这从电梯专家群中出不来一个院士可以佐证)。它仅仅只是外部高新技术应用于电梯,或集成于电梯上而已。如果没有IGBT的出现,变频电梯则遥遥无期;如果没有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发展,电梯的智能化,门禁系统刷脸技术,以及物联网故障诊断等都无法实现!这一切核心还是芯片,而电梯的核心技术20年来仍掌握在外资方手中,譬如超高速电梯技术,以为“市场换技术”可以获取,实践证明乃一厢情愿!结果是中国电梯市场均被外资品牌占领,核心技术并没有被国人获得。


02 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blob.png



2013年有幸去了一趟日本,参观了三菱电梯制作工厂和观摩东芝超高速电梯,真正亲身体验了一回什么才叫高技术电梯产品。这么多年过去,始终不能忘怀的有两件产品,一是日本三菱新开发的弯道自动扶梯,另一则是安装于东京“晴空塔”内的17米/秒超高速电梯。实际体验之后无法不赞美那精湛的设计工艺制造及技术超前(超高速度下舒适度好)国内无处可觅!也不可能生产,因为外资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绝不可能为中国市场开先河!都是一些成熟或即将淘汰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君不见,“环球金融大厦”“上海中心”这样的超高建筑里的超高速电梯,哪一部为国内制造?是属于“市场换技术”得来的本国产品?!


最近读铁道部工程院院士傅志寰《我国高铁发展引进与创新的思考》文章感慨良多。傅的文章梳理了“市场换技术”行不通。傅说,“高铁核心技术,日系、德系都拒绝转让。‘心脏’牵引系统来自‘两株团队’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无关”。“外方不教你设计方法,只教你读图。也就只告诉你是什么,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段论述,联系电梯行业的状况竟如同一撤。那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有多少人知道“芯片”(集成电路)里的秘密?看图纸只能知道大概不知道究竟,因此碰到复杂一点的电梯故障就换PC板,既了事又省劲。


傅的文章还说,“买得来技术,买不来技术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方式看起来非常合理,但风险很大,一旦消化吸收中出现障碍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或者无法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那后果只能是不断地重复引进,永远步他人后尘,为别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制费用需求埋单。傅一针见血指出,“引进中我国得到的主要是生产图纸,制造工艺,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外国公司在人员培训上相当保守,只教你怎么做却不告诉你为什么,对于原始设计分析,研究实验数据,软件源代码则严格保密”。


看看!傅说的这些,是不是与电梯行业相吻合?!有几个人真正能解“源代码”?谁能说透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信息?况且,你在外资公司生存不需要你“自主创新”,老板很忌讳你的自主与创 新,只要你按照公司的行为手册做事就OK了。我就亲身体验过,在培训员工时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套浅显易懂的培训教材(吸纳精华、讲清要点,尤其是告知受训者为什么这样,不能是那样),其 中安装培训教材一度被作为“作业基准”流传于施工现场人手一册。然而,这样的消化、吸收、改变,还谈不上创新,最终被台藉主管痛斥否定扼杀。可以想象牵扯电梯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创 新”,更不是“要命”吗?也因此要命者陆陆续续一茬又一茬逃离“要命”之地,寻求“自由自主”宽松一些的生存空间。


03 引进与创新的思考


从2005年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进行反思,痛加挞伐。高铁是这样,汽车是这样,电梯业也是这样,只是不见热烈反思! 



以获取信息)严重阻碍(湮灭)了民族品牌的发展。一些号称民营企业从政府那里骗取高额“高新产品”扶植资金,并没有真正投入研发创新过程,产品依然是大众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依葫芦画瓢活跃在低端市场。只有个别企业有时代感紧迫感企图心,如康力、新时达等少数几家,紧跟“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自动扶梯、智能化电梯、机器人制造方面走在行业发展前列。


blob.png


创新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生存之道。没有创新“做大做强”是一句空话。


早在17大前后习近平率先提出“创新型国家”。十九大之后对自主创新更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昨天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更直截了当振聋发聩,他说:“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从来就是九死一生”,“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可电梯行业许多企业却还处在浑浑噩噩中企求市场(上帝)的眷顾,成了关在“铁屋子”里的人。


不久前(5月8日)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观摩了“2018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国际电梯展”自2004年至今观摩过多次,感觉大同小异,似“搭台表演”。有实力的电梯企业会展气势非凡,没有实力的配件企业则偏于角落。此次要不是老朋友力邀我还真不去了。参观之后有许思考,收获也不少。首先,电梯展展示什么?当然是高精尖产品。可我看到的“高大上”都是采用新技术的新产品,如智能刷脸技术,VR技术在电梯上的应用;钢带在电梯上的应用;旧楼加装各种方案,以及360圆形全观光电梯等,没有多少新意和真正的创新产品。倒是躲在角落里的上海巨龙橡塑公司展出的一款新开发的聚氨酯扶手带引起我的兴趣。聚氨酯,新材料,首次做成扶手带。产品特点,一是具有环保再利用,且没有污染性。二是耐用性、耐磨性强,使用寿命长。三是外观光亮度好,色彩美观且不退色,还能在上面做各色广告类图案。引起我注意的还不止这些,主要让我感到,一个不大的(民营)乡企,老板文化也不高,他却把心思和资金用在新产品开发上,仅此足以赞赏!徐总深情地对我说:“杨工啊,公司要生存发展不投入新产品开发,就无立足之地呀!”都在说,“生意难做”,“材料涨价,企业难以为续”,这困难,那艰难,却少见发力于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上。“巨龙”的想法和提前布局让我看到了民族企业的希望(“巨龙”能不能“腾飞”,要看有没有创新活力)!


blob.png


说到底,创新是企业的根本,生存之道。“道可道,非常道”都在寻觅不同的道!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发展思路决定生存之道!


我至今怀念初入电梯业时的美好景象:人年轻充满朝气活力,氛围和谐积极向上,遇到问题同心协力,求知创新无羁绊,一心向往真善美……


若干年后,污垢慢慢积累,浑浊生蠹,勾心斗角,人人自保,处处推诿,企业的向心力逐渐消失殆尽,一步一步堕入深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为何会走到如此这般境地?全赖文化保守,不思进取!“上层建筑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扼杀了创新思维,固化陈旧的机制势必带入深陷带来灾难!企业又一次面临“关停并转卖”的怪圈,难逃“周期律”厄运。其实,这家电梯公司今天的结局,我在20年前《也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载《中国电梯》)一文中就早有预言,可那时关没有引起民营企业老板的关注!


04 目光远眺、静心磨砺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都是时代的产物,适者生存;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看,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是理论影响实践的产物。这就不难理解,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到90年代的“国企私营”,从“自力更生”到“造、买、租”再到“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变化都是决策者理论造诣思路迂回,造成了社会形态差异。人在其中,顺应时代发展,可能会避免大起大落。但凡,大起大落者都是与时代不怎么合拍!超前意识或固执己见、坚守、是福还是祸?还真说不准。人决定行事原则和行事方向是一致的,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盲目性,正确与否,一靠运气二靠实践检验。


20年后,回过头去看看想想,自己进入电梯行业,偶然性中藏着必然性。那时候整个电子产业消失,连“仪表局”也被撤消了,人往何处去?!只能背水一战,绝境中求生存。当然,失去了很多,得到也不少,比如学历知识、人文、结交新朋友。可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往前走的,艰辛也好,沼泽也罢,那怕棘荆丛生没有路,也得漫漫求索踏出一条通途。后来发现,电梯行业确实是个朝阳产业,不愁失业!只要能吃苦耐劳,积累知识和技能就不怕没饭吃,且“越老越吃香”——这是我对那些入门学子培训时说的话,有夸口之嫌更是一种激励。


诚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创业创新人是载体(创新型人才)。人的能力与智慧源自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时候确实是环境逼出来的!“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道理一样。只要目标坚定耐得寂寞久久围攻,也许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可我,夕阳西下人近黄昏精力衰退,早已不敢奢望!仅希望年轻人目光远眺,不要去计较一时得失,静心磨砺心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能力靠一点一滴积淀,是长期修成的正果。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均会无功而返。


总之,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还包括理论、思想、人文创新等,需要体制机制革新。学有所长发挥专长,需要良好的外部氛围,如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人的聪明才智有了依托才会茁壮成 长。“千里马”不仅取决于“伯乐”慧眼,更需要时代的召唤与培育,才能“春风得意马蒂疾”。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的命运摆布!辉煌与悲惨,全杖价值导向,不能同日而语,今为鲜花,明日黄花,欣赏品味上存在差异,否定不了其固有价值。


以上心路历程、视角思考不足为训!只是一个“多吃了几年饭”的人唠叨罗嗦自言自语,有益与否,各人自由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