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超级电梯”因何屡创世界纪录?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少不了重大装备的身影。被誉为“超级电梯”的升船机就是其中一项:能让轮船在“高峡平湖”和下游之间升降,最高落差达113米,相当于40层楼高。这项升船机装备技术已经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那么,它背后的创新密码是什么呢?


轮船缓缓地驶入船厢部位,这里就相当于“超级电梯”的轿厢。三峡升船机能承受的总重量约为15500吨,如果一辆小汽车的重量按1.5吨算的话,相当于一次能升降10000多辆小汽车。


关上船厢前后的防撞装置,升船机就开始往下降了。比它世界第一的规模更让人震撼的是它的平稳性:如果不是周围的参照物,记者几乎感觉不到这个庞然大物在运动。三峡升船机项目负责人吴小云介绍,把1元硬币立在船厢上,整个过程都纹丝不动。


吴小云:“做的试验是在船厢上摆个硬币,如果船在运行过程中老是歪,硬币是摆不稳的,或者启动有冲击荷载的话,它也是要倒的,所以这个试验很说明问题。”


可别小看这平稳性,支撑它的是高超的装备制造技术。有资料显示,在三峡升船机之前,比利时斯特勒比升船机是世界最大的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73米,约为三峡升船机的60%。所以不少人认为,三峡升船机只是规模的放大。对此,吴小云表示,二者有质的差别,三峡升船机从设计、材料到标准都是全新的。


吴小云:“高度越大,塔柱的变形越大,比如出太阳,照太阳这边温度很高,阴的那面温度很低,由于这个温差,塔柱要变形,船厢结构越大也受温度影响,也要变形,这个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同步控制这块,在三峡升船机是首次,这套东西原来德国人设计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把握能不能实现,我们通过二次设计,在厂里面调试的时候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其中,实现升船机升降的核心部件是齿轮、齿条。在制造过程中,仅仅齿条的原型疲劳试验,循环次数就达到了40多万次,相当于升船机工作70年。这项装备制造技术让工信部部长苗圩感到“震撼”。


苗圩:“三峡工程中的升船机还是很震撼的,特别是齿轮齿条,那个大齿条是世界上模数最多、尺寸最大的一个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给予了很大支持。比如说一开始热处理以后,就发现根上有裂纹,这个如果不解决,上去以后是很危险的。后来通过技术攻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目前,我国工业基础仍然不强,为什么三峡升船机能刷新这么多世界纪录呢?三峡升船机项目负责人吴小云揭开了谜底,那就是集成创新:


吴小云:“这个原理是很古老的原理,你利用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怎么能够把它组成一个系统,实现某一种功能,这个是要创新的。”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教授徐佳宾认为,尽管三峡升船机的一些原始技术来自国外,但集成创新对制造体系、基础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路径。


徐佳宾:“集成创新不是简单地把各方面的技术进行拼装,而是通过系统的原理进行再创新。它把原来那些看似不成体系的东西做成完整的产品。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100%地运用自己的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带动使用了自己国家90%的产品,所以集成创新是一条适合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走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