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区碧桂园小区20号楼一名男童在独自乘坐电梯时,电梯发生故障,导致男童受到惊吓。接到举报后,市工商质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安排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核实。调查人员对该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和电梯维保单位负责人做了详细询问了解,核实并查阅了电梯维保公司的电梯维护保养记录及当时故障电梯监控视频。通过现场调查核实,真实情况是:电梯因机房温度过高(正常控制范围5-40℃),导致主机发生故障,程序紊乱。在运行过程中,楼层按键失灵,电梯轿厢门不能正常开启。随即电梯自行启动保护功能,修复程序,进行“校正”。在“校正”过程中,轿厢自行寻找基站(电梯最底层,所有电梯均有此功能),此时,电梯内外招唤不起作用,且显示屏上楼层示数不变。到达底层后,显示-1层楼层示数,给人以错觉,好像从高层直接“掉到”-1层,其实运行速度不到电梯正常运行速度的50%,缓慢从32层降到到-1层后恢复正常运行。电梯在下降过程中,男童发现电梯不受控制,不明原因,误以为电梯发生“坠梯”,所以受到惊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安徽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的规定:“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进行,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接到乘客被困电梯报告后,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作业人员应当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救援。设区的市、市区范围内抵达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不得超过1小时。”
广大市民在乘坐电梯时,一旦听到“坠梯”一词,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因其太恐怖,在巨大的冲击力下会直接对乘客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可在现实中,坠梯真的会发生吗?发生的概率是多大呢?坠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会是什么造成的呢?
我们知道,电梯轿厢的运动是由曳引机拖动钢丝绳来完成的。因此所谓“坠梯”指的是:电梯轿厢在非受控状态下,由上而下以自由落体的速度降落到电梯地坑。其实这些安全隐患在电梯制造设计时都想到了,因此提前设计了很多安全保护功能。
1、电梯曳引钢丝绳的强度安全系数必须大于12,并且至少有三根钢丝绳,每根是独立的。
2、加载了钢丝绳防跳措施,防止钢丝绳断裂脱槽。
3、加载了主机编码器,在钢绳磨损超标引起速度不正常时,主机编码器会反馈保护信号,以此来切断运行信号从而停止电梯。
4、在井道上下端站设置了上下限位及极限保护开关,电梯一旦超过终端位置会触发以上开关切断安全回路信号,电梯将会立即停止。
5、设置了机械安全保护部件,限速器、安全钳、夹绳器,在电梯轿厢超过额定速度的115%时会触发限速器、安全钳、夹绳器来切断安全回路信号,并以机械形式强制制停电梯。
6、设置了地坑缓冲器,当轿厢落到缓冲器时,会将惯性力、冲击力全都卸掉。
综上所述电梯一般不会发生坠梯事故,因为有了各种安全保护措施,能使电梯安全运行。
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位乘客“这电梯坠梯了,吓死我了,从某层突然就降到某层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坠梯,而是电梯的一种安全保护功能:“校正”。
所谓“校正”是指:电梯在运行的过程中检测到某个系统错误,来做出的复位措施。例如:门锁突然断开又立即闭合,楼层位置错乱,安全保护信号不正常等。当主板识别到某个系统不正常时,便会发出“校正”信号,来让电梯以额定的校正速度到基站位置复位,其实这就和我们的“电脑重启”一样。
在电梯主板识别楼层位置不正常时,便会停止输出通讯信号,只保留复位信号。假若电梯在32层出了故障,电梯内显示板会显示“32”,在电梯复位的过程中楼层是不变的,当电梯校正复位到1层时,系统正常后主板立刻输出通讯信号,显示板会变为“1”。这就是正常的“校正”。而乘客产生了错觉,以为楼层从32瞬间变为1,就以为电梯从32层瞬间掉到了1层,发生“坠梯”了。其实这是“电梯自动校正”。
提醒广大市民在乘坐电梯时:
1、注意电梯轿厢内是否张贴有《电梯使用标志》、《乘客须知》和《警示标签》等内容。当发生电梯困人时,要及时拨打《电梯使用标志》上公示的电话号码或“110”报警电话,耐心等待专业人员施救,切不可盲目自救逃生。
2、儿童、老人乘坐电梯时,应有成人监护。乘坐扶梯时,头、手和身体各部位不得超出扶手带范围。
3、乘客进入轿厢前应当看清电梯是否在本楼层,不可盲目跨入。防止层门开着,轿厢不在本层而造成跌入井道事故。当电梯门快要关闭时,不要强行冲入或用肢体阻止电梯关门,切勿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