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究竟要多少道“金牌”才能唤醒电梯惊魂

这一次,51岁的市民王女士在电梯里度过了此生难忘的一晚。从一开始电梯急速上升、卡住、灯灭、拍门呼救、手机没信号,到最后她被人救起,她绝望并恐惧了近6个小时,内心的阴影告诉她:从今往后晚上绝不再坐电梯。为了求救,她把嗓子都喊哑了(详见本报今日A9版)。


一个好好的人,被突然置于一个相对密闭且可能存在随时坠落危险的空间里,呼吸不畅,无电、无光、无信号,求助无门,这该是怎样一种无助和绝望?长达6个小时的绝望中,人的精神会经受多大的折磨?


事实上,关于电梯惊魂事件,不仅是王女士喊哑了嗓子,媒体也几乎喊哑了嗓子。


两个月前,类似的事故刚刚发生过。那一次,乌市哈密路一小区一部电梯突发故障,13人被困。好在事发时是白天,被困者被消防人员快速解救。


再往前推,类似的事故几乎年年都有。


因此媒体每提及电梯事故,都会用到一个词:“频发。”“上上下下的享受”咋成了噩梦?这样的嘶哑追问,亦频见报端。


一个拥有35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个拥有各类电梯近2万台的城市,一个不少电梯已超过15年年限“带病”运转的城市,要想让所有电梯都顺顺当当不出事故,也不客观。


作为运输领域应用渐广的特种设备,电梯已深度嵌入公众生活中,小疏忽导致重后果的几率也在增加,有关事故的追问及补救、反思,或将成为常态。


在此情景下,如何弥合“事故频出”与“祸患积于忽微”的裂缝?让王女士今后敢坐电梯,让公众对“上上下下的体验”重塑信任?


论及制度兜底,不仅有新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亦有“扫二维码”、装“黑匣子”等细节呵护;最新的兜底细则是:全疆5万台电梯加贴责任标志。


明确电梯事故“冤有头,债有主”。出了事故应该有责任承担方,不能相互推诿。未明确使用管理责任单位的,不得投入使用。



制度不可谓不细致,兜底不可谓不严密,一道道有关电梯的“免死金牌”相继出炉,短期内还是接连发生电梯事故,则充分暴露出“金牌传令”环节的末梢执行漏洞——回到新闻本身,事发前一天已经发生过类似的电梯困人事件,有隐患,不停!监控器,不装!报警器,失灵!安检标识,没有!出了事,慰问!


制度兜底的人性关怀在这一连串答案中竟无处安身。


事关人命的事,我们绝不能容忍漏洞存在,无论你有再多的理由,本质上,让电梯吓人、吃人的就是责任空子和对责任倒查的姑息;而更可怕之处是“客观常态思维”背后的“无为无谓”——任你嘶哑呼唤,我亦充耳不闻。


面对电梯事故,我们当然要有安全常识,但高标准有效执行制度、全方位扫除漏洞隐患,尽职尽责定期维护保养,该配齐的设备配齐,该年检的年检,到了年限强制更换;该追责的严肃追责,让失责者承担姑息的恶果,更是不可或缺。


这么简单的逻辑流程,执行的如何?制度的刚性出了什么问题?还有几条命经得起这样的吓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