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贵州省质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深化质监改革,全力加快质监转型,质量基础不断夯实,产品质量稳中有升,监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2015年贵州省质量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对该省质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王江平表示,全省质监系统在突出大质量观、统筹推进质量发展方面实现了过去主要由质监部门推进质量发展向政府推动、质监牵头、部门协调转变;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的监管更具针对性,能够做到底数清楚、心中有数,尤其是特种设备监管系统的建成和应用站在了全国的高起点上;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紧紧围绕贵州主基调、主战略和支柱产业、重要民生领域等重点,实施开门办标准,使标准之间的关联性、配套性更加突出。王江平说,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全省质监系统的努力,为经济发展大局保驾护航贡献了正能量,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省质监局领导班子开拓奋进的结果,也是全省质监系统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
据贵州省质监局局长张伟力介绍,该局今年在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中保持了思想和队伍稳定,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以质量考核推动质量兴省和质量发展,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强力释放质监功能,不断夯实质量基础,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5个转变。
一是质量发展由部门分散推动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贵州省政府把质量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立贵州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政府统筹推进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分管省领导亲自抓,质监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工作合力,为推进质量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把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质监部门牵头协调,顺利完成了国务院对省政府首次质量工作考核。
二是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监管由传统的粗放式向信息化、精准化转变。在监管工作思路上更加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着眼宏观调控和源头管理,着力帮助和督促企业建立质量责任自律机制,准确把握自身承担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责,不断提高监管检验水平和有效性,实现了从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转移,从宏观层面指导微观监控。通过突出重点实施全覆盖抽检,加强对高风险产品和重要消费品质量问题的研究分析,发布《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强化了对质量安全的宏观把控。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向政府和相关部门通报不合格产品情况,督促企业整改,接受社会监督,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有效促进了产品质量提升。创新理念和方法,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和使用两个平台,有效落实了监管责任、检验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着重监管企业动态行为,有效破解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极大提升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造就了以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的典型。
三是标准建设由碎片式标准向标准体系建设转变。实施开门办标准,紧紧围绕贵州主基调、主战略和支柱产业、重要民生领域等重点,启动了贵州十大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全社会参与标准制修订的积极性,激发了标准化工作的活力,全省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从单一的产品、技术、服务标准向标准体系建设转变。全年发布地方标准120项,同比增长33%;首个国际标准《通用钢丝绳技术条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贵州省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主导和参与制定并发布的国家标准累计达到145项,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35个、服务业标准化项目16个,同比分别增长25%和67%,贵州标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是品牌建设由个体产品向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转变。2014年贵州新增省名牌产品132个,有效期内贵州省名牌产品达到331个。为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探索建立了服务业名牌评价体系,全省品牌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在抓好贵州省名牌产品培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增强全省区域品牌竞争力。完成了全国酱香型白酒酿造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贵阳国家高新区获得国家批准筹建全国电子基础元器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贵阳市获得批准筹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指导13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完成《筹建规划报告》,新批准筹建两个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继麻江蓝莓之后,凤冈县获国家批准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全省质监在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功能上进行了很好地探索,全年新增2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省累计达到69个,30个县(市、区、特区)的3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典—贵州分卷,扩大了贵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度,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五是服务发展由单一服务向“组合拳”转变。在服务发展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把生产许可、标准化建设、品牌培育、有机认证、质量监督、地理标志保护等各方面的职能通过有机整合,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形成了服务产业发展的“组合拳”,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中充分释放了质监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帮扶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标准支撑质量、以品牌扩大影响、以有机种植提升价值、以地理标志保护促进增收,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服务凤冈县茶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区“三区合一”的推进模式。这些“组合拳”充分释放了功能,找到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质量兴省的创新举措。
为了适应新形势 更有新作为,该局还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充分释放质监职能。在简政放权方面,一是开展行政审批清理,将9项行政许可下放市州、省直管县局实施,赋予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质监局相应权限,省局行政许可项目比2013年减少8项。制定《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放行政许可工作指南》,认真做好下放行政审批工作指导,确保了下放审批权限依法依规实施。二是执法重心下移,634项行政处罚事项中,除明确规定必须由省级实施的117项外,其余全部由市州和县级质监部门实施,并积极探索赋予了试点乡镇116项行政处罚权。三是制定《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权力清单》、《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责任清单》,质量监管更加透明。实施人员资格考试和教育培训考培分离,把培训交给市场,从业人员自主自愿参加培训,确保了公平公正。四是制定《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工作流程暂行规定》,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各级质监部门实行“一个窗口”统一对外受理和发证、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现场审查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0%,证书送达申请人时限减少70%。
在加强监管方面,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以完善监管制度为基础,以落实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发现质量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综合运用监督抽查、风险监测、执法打假等手段,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质量监管更具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稳定,未发生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的质量安全事故。一是建立了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工业产品风险监测研判中心,定期研究质量监督重大问题,制定工业产品监督抽查暂行办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实施意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规范等系列制度,发布2014年全省工业产品重点监管目录,建立218类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目录,监管重点更加突出。全年监督抽查产品种类同比增加192.5%,批次同比增加130.3%,问题产品检出率11.2%。创新监督抽查后处理机制,向社会发布抽查结果公告50期,向当地政府和质监部门一对一通报不合格产品131次,向省相关部门通报不合格产品信息14次,及时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督促企业整改,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以上措施,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有效促进了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抽查合格率比2013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二是不断完善贵州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平台,改进和增加功能,在深化应用上下功夫,形成了监察、检验、执法“三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为有效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更好地服务企业,开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服务平台,通过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帮扶,8200多家单位使用服务平台,企业足不出户实现网上报检、安装告知等工作,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一年来,全省特种设备登记率从74.7%提升到95.2%、检验率从45.8%提升到93.1%。平台对促进企业报检和技术机构检验作用更加凸显,全年检验特种设备6.14万台,比上年增长38%,检验量净增1.69万台。三是采取专项执法、区域整治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双打”专项行动,查处违法案件2815件,查办大要案件61件,阻止了价值3300余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各项有效措施,该局服务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该局还积极向质检总局争取差别化产业政策支持,通过努力,解决了部分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困扰的生产许可问题;质检总局出台《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9个方面21条支持政策和措施,为推进毕节市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质检总局批准贵阳市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遵义市产品质量检测院、贵阳海螺盘江水泥有限公司为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为充分体现质监部门的公众服务能力,该局建成贵州省特种设备安全监控中心、“12365”产品质量投诉举报咨询服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信息公开查询平台、地方标准查询服务平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节能技术服务平台,尤其是综合运用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平台,该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了质监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该局正在加快推进贵州“质量云”工程建设,积极采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推进各方主体责任落实
张伟力表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把质量工作放到全省新常态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谋划,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赢得质监工作的主动、质量发展的主动,主动适应中国“质量时代”即将到来的氛围,主动适应全省质量创新发展要求,主动适应质监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努力开创贵州质监工作新局面,全力谱写“质量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