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市高层住宅越来越多,这些高层住宅的住户上下楼主要依靠电梯代步,但是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市区不少高层住宅的电梯空间较小,很难容下一副急救担架,这给急救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部分高层电梯狭窄难容担架
近日,家住卫国路某小区的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突发心脏病晕倒,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迅速赶到,他们进行了必要的抢救后抬着患者从楼梯走下去。患者住在12楼,医护人员花了挺长时间才将担架抬下楼。为何不乘坐电梯呢?急救人员无奈地说,他们抬着担架进入电梯时,发现空间过小根本伸展不开,迫不得已,他们只好将患者用保险带捆住,一层一层抬下楼,感觉十分不方便。“原本只需要几分钟的事儿,足足花了近20分钟,所幸送医还算及时,老人没出什么危险。”无独有偶,前几天,一位住在16楼的老年人因呼吸疾病发作需要急救,就因为担架无法进入电梯费了很多事儿,好在经过抢救患者情况好转,可以坐着,最后患者坐着轮椅乘电梯下的楼。
记者了解到,一般医用担架是可伸缩的,长度在1.8米左右,宽度一般为0.6米,所以电梯对角线长度最少要1.95米到2米。目前我市居民小区的电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8层以上12层以下的小高层的电梯,其载重一般为六七百公斤,轿厢一般宽度为1.4米至1.5米,深度仅为1.1米。这种电梯,担架肯定放不下。而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电梯轿厢相对会较大,但即使是大电梯,梯内宽度也不过1.4米至1.6米,深度在1.3米至1.4米之间,对角线长度最长在2.0米左右。这部分住宅仅有极少部分电梯,在担架缩短到1.7米至1.8米时可以勉强斜着放进对角线位置,但绝大多数电梯,担架无法直放进去。
畅通的电梯是“生命通道”
记者发现,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加,因电梯窄小造成的抢救困难并不少见,电梯间狭小和担架救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采访中,不少市民对小区未设置担架电梯表示担忧。“楼越盖越高,没有担架电梯,万一遇到需要急救的患者,就麻烦了。”市民刘先生担心地说。
据医护人员介绍,头部、颈部受伤骨折,内脏出血、脑出血、心脏病、中风偏瘫、昏迷、意识模糊等症状的病人应尽可能平卧。在搬运到担架上后,应将病人的四肢固定,并保持体位水平,不能随意颠簸,而且不能耽误时间,否则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危急情况。“如果遇到这些患者,即便是一二十层的高楼,我们也只能从高楼上抬着病人下来,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一位救护人员介绍说。另一位救护医生也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抬担架步行下楼往往比乘电梯慢上好多倍,患者早一些得到治疗就能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几率。另外,因为颠簸以及楼梯存在高差,想做到完全平卧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空间足够的电梯是急救工作的‘生命通道’。”
省成本开发商爱用小电梯
既然电梯如此重要,开发商为何纷纷选用小电梯呢?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考虑到采购成本问题,电梯面积增加,载重量增加,装机功率需增加,耗材量大,采购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开发商成批采购成本随之增加;其二,至少配备一台担架梯,建造的电梯井可能一大一小,户型设计难度随之增加;其三,增大电梯井的空间,也就意味着增加楼层的公摊面积,业主将会考虑实际面积的减少,销售可能受到影响。“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开发商们在电梯大小设计方面往往选择‘经济路线’。”
据了解,按照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12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2012年8月,河北省住建厅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了上述《住宅设计规范》关于配置可容纳担架电梯的条款,并要求其轿厢深度不得小于1.8米。但据了解,按照该《规范》配备电梯的高层建筑目前竣工较少。目前,我市很多高层住宅都是按照老的标准规划设计的,因此急救担架难进电梯是个较普遍的难题。
相关链接
1.2009年的一天,郑州某高层住宅内,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犯急病,可当120急救人员把他抬上担架后,1米多宽的电梯根本放不进担架。急救人员只得用床单抬起患者进入电梯,到达一楼后,患者病情加重,不幸去世。
2.2010年的一天,家住甘肃一高层小区的陈女士在家中大扫除,不慎摔伤。120急救人员赶到后,初步断定为大腿骨骨裂,要立即送往医院。可当电梯门打开时,担架无论如何也进不了电梯。无奈之下,陈女士的丈夫背着她进了电梯,没想到原本只是骨裂的大腿腿骨,彻底骨折了。
3.2014年3月14日下午1时许,在江苏某高层住宅小区内,一名老人身体不适需送往医院救治。医护人员赶到后,发现老人是一名肿瘤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很不好,已无法自行下地行走。但担架无法进入电梯,急救人员同家属只得找来一张凳子,稍作加工,让老人坐在上面,大家再分立四角,将老人抬入电梯,才及时把患者送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