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重庆:凯旋路电梯要拆?误会!

 

 

                            7月29日,一位市民从石拱桥下走出。 


 
  “老重庆地标凯旋路电梯或将拆除,一起再去坐一盘……”近日,一则“中国首部城市客运电梯或将拆除”的消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热传,引发了许多市民关注。

 
 
  这部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电梯真的要拆了吗?7月29日,记者多方核实,得到相关方面回应:这是一场误会。原来,连接电梯的一侧掩藏着一座石拱桥,因常年风化需要加固维修,网友错把施工现场的围挡当成了凯旋路电梯将拆除的“证据”。
 
 

  它曾出现在重庆造火柴盒上
 
 

  网友集体追忆:“怎么能拆呢?”
 
 

  “惊闻凯旋路电梯即将拆除,它可是城市‘名片’之一,承载着重庆人的成长记忆。”网友“老斑”昨天在朋友圈感言道。
 
 

  连日来,这则“中国首部城市客运电梯或将拆除”的消息,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对这部老电梯的集体追忆。

 
 
  市民周斌表示:“重庆之所以能称为3d、立体或魔幻城市,凯旋路电梯是极其重要的元素。它也是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旅游体验景点。”
 
 

  一座电梯,为什么能引起市民如此关注?凯旋路电梯检测员张生元道出了答案。
 
 

  “这是全国首部城市客运电梯。”58岁的张生元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从1985年电梯建成之日起,他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张生元告诉记者,最初的凯旋路电梯整体由上海电梯厂生产。建成后,很快就成为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曾出现在重庆造火柴盒上。1986年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很多人都把乘坐一次凯旋路电梯当成“潮人行为”,“我现在都清楚地记得电梯当年繁忙的景象,日乘坐人数最高时达到1.4万人次。”
 
 

  电梯外设置围挡,造成误会
 
 

  渝中区市政:“电梯不会被拆”
 
 

  昨日,记者赶到凯旋路,凯旋路电梯的进出口已被蓝色的施工围挡遮住,一台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

 
 
  记者在负责运营凯旋路电梯的重庆市客运索道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并未接到任何有关要拆除电梯的消息。记者在现场看到,依然还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在乘坐电梯。

 
 
  记者随后致电渝中区市政管理局,问询电梯是否将被拆除,对方称这是一场误会,“凯旋路电梯不会拆。”
 
 

  原来,电梯下方连接处有一座石拱桥。渝中区市政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去年按照市政府要求,该局对凯旋路石拱桥进行检测,发现该桥因年久失修、风化开裂存在安全隐患,经专家几次检查,鉴定其属于d级危桥,决定从上月底开始对石拱桥进行加固维修。
 
 

  为此,市政部门在电梯外设置围挡,却被市民误以为电梯将要拆除。据透露,施工修缮将于今年年底结束,施工期间不会影响市民乘坐凯旋路电梯。

 
 
  石拱桥沉寂电梯下72年
 
 

  文史专家:“当年修建该桥难度很大”
 
 

  很多市民并不知道,凯旋路电梯下方掩藏着这样一座拱桥,它究竟有啥来头?

 
 
  记者乘坐电梯来到凯旋路下方看到,该桥已被脚手架层层包裹,绿色安全网遮蔽了桥体,使人难以见其“真容”。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告诉记者,该桥是抗战时期修建,已有72年历史。据渝中区文管所档案记载,凯旋路石拱桥于1942年建成,9跨,每个桥洞直径8米,全长近80米。现在该桥桥面全宽为14.3米,是目前主城最大的石拱桥。
 
 

  “当年修建凯旋路石拱桥难度很大。”重庆地方文史专家肖能铸向记者介绍,一是直线距离短,100多米长,却要跃上50米的高度,不得不修成“之”字拐;二是靠近磁器街时,面临一堵悬崖,只得垒建起一个像城墙一样的石砌高墙与磁器街连接;三是靠南一边要砌堡坎,防止马路塌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的工程可谓相当艰巨。
 
 

  渝中区市政工作人员表示,为维护这座桥的历史风貌,施工过程中不会破坏桥梁结构,只改变桥的承重体系:在桥的内部加桩,由原来的桥拱受力改为桩和拱整体受力,“修护后的石拱桥将由以前的10吨承重力,增加到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