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苏州:让8万台电梯“健康”工作

       苏州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电梯制造业基地。据统计,去年全市67家整机生产企业共生产电梯16万台,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在电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市的电梯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全市在用电梯数量近8万台,同时保持着每年近万台的增长速度。
  为了规范和推动电梯维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市工商联深入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据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共有340多家有维保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从单位构成来看,我市电梯维保单位中本地企业和外地来苏企业、分支机构基本上各占50%;从区域分布来看,市区电梯维保单位占全市总数的一半以上,达179家;从质量评定来看,全市维保单位中,共有77家通过二星级及以上评定的约占25%,其中二星级的有51家,三星级的有21家,四星级的有5家。

  【现状把脉】

  无证挂靠多专业人员少
  电梯维保市场乱质量低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市各类电梯事故中,由于维护保养不善、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为了能在有限的电梯维保市场中分一杯羹,各维保单位尽显其能、抢夺市场、恶性竞争,造成维保市场混乱和维保质量的低劣,直接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总体来看,我市电梯维保市场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行业无序发展现象突出。本市电梯维保单位共有340多家,且随时有新的维保单位进入苏州市场。目前整个维保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电梯维保资质必须得到国家质检总局或江苏省质监局的审批,但行业内一些小工程队挂靠有资质公司来抢占市场的情况相当普遍。通过挂靠,小工程队在取得“维保资质”以后,便四处揽活,而大部分“出卖”资格证的电梯维保公司,根本就不插手小工程队的维保行为。
  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劣质维护保养。目前,由于国家没有规定行业指导价格,一些不规范的小公司为迎合电梯使用方,最大限度地抢占维保市场,往往报出极为低廉的维保价格。调查显示,我市大型维保企业对于每台电梯每个月的维保收费一般约为500元-600元,而一些小公司的报价却低至每台每月200元-300元,有的甚至更低。低廉的维保费用难以保证高质量的维护保养工作; 加上某些电梯使用单位缺乏电梯安全意识,一味追求最低价,甚至存在“吃回扣”、“要好处费”、“拿进场费”等潜规则,电梯维保质量堪忧。
  专业维护保养人员紧缺。相比其他行业,电梯维护保养相对苦、累、脏,收入不高,因此从业人数不多,人员流失率高、流动性大,维保工程人员的缺口大,其中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工程维修人员严重缺乏。此外,有些维保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雇佣无证人员,或虽然有证,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导致电梯维保质量差、安全事故频发。
  维保行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从苏州质监局每年开展的电梯维保单位现场检查结果来看,很多维保单位存在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原始记录等鉴证材料不齐全、一机一档不完整、仪器仪表普遍超期等问题。由于人员流动频繁,部分单位维保人员数量不能持续达到许可规则规定的最低数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电梯自检工作不规范。一些电梯维保单位的维保计划不够明确,对维保人员日常维保的行为和维保质量缺乏监督。
  使用单位对电梯维保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我市很多电梯使用单位对电梯的日常使用管理不够重视,对电梯的维护保养缺乏正确的认识,舍不得投资,不按要求签订维护保养合同,认为电梯只要能运行就可以了,仅在发生故障后才找人紧急修理一下便继续运行,电梯的安全性能、运行质量和使用寿命得不到保证。

  【建言献策】

  先“体检”再立法 从源头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电梯维保不仅是一个行业行为,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市电梯的保有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如何把电梯管理好,把电梯维保行业发展好,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调研,市工商联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我市电梯维保市场全面进行清理整顿。建议质监部门对全市现有的电梯维保单位开展一次深度“体检”,凡维保时违反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或通过挂靠生存的应一律进行清理和处罚; 要重点对合同金额过低的维保单位进行检查。逐步建立起苏州电梯维保行业的“红黑榜”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参照今年6月1日起全国实施的《侵权假冒黑名单公示》制度,加紧起草《苏州电梯维保企业“黑名单”》制度,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作为“黑名单”的依据并上网公示;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电梯维保数据库,结合“星级评定”工作,分别按照诚信度、专业度、客户满意度和公司规模等,为每个电梯维保单位建立档案,并把优质维保单位进行上网公示,方便物业公司查询和选择。
  (二)支持商会发挥在行业自律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商会、协会联手,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苏州市电梯维保和物业管理行业自律公约》,并向社会发布,以强化行业自律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全市电梯维保单位和物业公司的行为。在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比照先进地区做法和充分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由市电梯业商会拟定《苏州市电梯维护保养参考价》,经市物价局审查和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同时,建议在我市探索设立“电梯保险”,可借鉴交通运输工具必须购买“交强险”的做法,为每一台已安装运营的电梯配备“运输险”和“无责任免赔险”。
  (三)理顺物业管理与电梯维保的关系。建议有关部门把对电梯安全管理内容纳入对物业公司的审批考核指标范畴,引导物业行业增强对电梯的维保和安全意识,不盲目追求维保成本最低化,并要求有条件的物业公司配备专职电梯作业人员。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督促各物业公司严格履行电梯维保合同条款,按合同要求监督、检查维保单位落实各项工作,严格把关,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确保电梯维护保养到位。同时,要强化对小区、商场、写字楼电梯运营维保的专项检查工作,倒逼物业公司充分履行职责、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大对行业法律法规和电梯安全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对今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专项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电梯生产企业和维保单位对照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面向公众开展电梯科普、安全知识的宣传。通过在市各新闻媒体上发布公益广告、制作宣传片和组织开展电梯安全知识进社区等各种途径,引导公众树立和增强正确使用电梯、关心爱护电梯的意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对电梯法律和电梯知识的宣传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确立下来。市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要通过面向物业公司定期组织开展电梯安全专项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我市物业公司从业人员的电梯维保意识。
  (五)开展电梯维保的地方立法工作调研。要通过地方立法对行业实行依法管理,彻底改变当前我市电梯维保市场“老板赚钱、群众不满、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
  (本版照片由市工商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