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天桥隧道配套电梯成摆设应问责

    昨日报载,记者遍访广州市区各大天桥、隧道发现,加装的电梯约一半被弃用或存在故障。其中,广州首座加装电梯、反复折腾的流花路隧道3部“洋电梯”将被全部弃用而更换新电梯,预计花费约220万元。

  事实上,广州一些天桥、隧道配套电梯“睡大觉”、“久病不愈”等状况早已不新鲜。流花路隧道电梯“多灾多难”,亚运城天桥电梯亚运后一直停用,火车南站过街隧道部分电梯荒废,珠江新城空中连廊电梯半数未启用……这些城中媒体近年几乎每年都轮番曝光好几回,但很遗憾未能将它们“救活”。

  要说众多天桥隧道配套电梯荒废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有的是当初规划建设时几乎就是为了“装门面”,不考虑实用性,“应景”过后就自然成了“鸡肋”;有的是权责划分不清晰,“多头管理”或“无头管理”,管养单位相互“踢皮球”;还有的则是管辖权下放改为属地管理后,资金支持迟迟未能梳理到位而造成后期养护不力。

  从表面上看,天桥隧道配套电梯闲置、废弃造成的是市民通行不便,而更严重的则是公共资源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浪费。需要追问与反思的是,一些配套电梯的规划建设当初何以如此随意?比如,科学大道神舟路口造价高达600万元的人行天桥及配套电梯使用两年即被拆除,规划的“近视症”如何避免?一些电梯建好之后,才发现使用率低甚至“盛事”一过便完成“使命”,“面子工程”转而变成“丢脸工程”,该如何收拾?现正在建或即将建的天桥隧道配套电梯是否充分论证以免重蹈覆辙?

  当然,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这些半死不活的配套电梯如何“起死回生”?比如,耗资数百万的从云路口电梯从天桥投入使用至今两年一直未启用,而官方的解释是“外电未接驳”,如何令人信服?无论是权责划分不清晰,还是后续养护资金不到位,毫无疑问都不能成为政府部门可以推却责任的理由。

  长期任由众多公共电梯丢人现眼,真正丢的是政府部门的脸,也是对纳税人不恭和对公众及媒体监督的漠视。除了尽快理顺管理机制、分清每部电梯的权责单位之外,有些纯粹为了“应景”的电梯应当干脆拆除。否则,每一部被荒废的电梯就是一面不光彩的镜子,映照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乱象。

  此外,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部门非常有必要对被荒废的公共电梯逐个调查原委,进行监督,对管理失职渎职行为该问责则问责。否则,不仅这些电梯的“病”会反反复复,还很难避免类似的“面子工程”继续堂而皇之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