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的电梯,在一分钟内,能将人直送上百米高的楼层。我们身边的电梯究竟又有多少能得到保质保量的维保?
“行业内部不规则的低价竞争,已经将电梯行业的利润削得越来越稀薄。偷工减料的电梯维保游击队,挤对得正规电梯维保公司几乎难以生存。”昨日,一家品牌电梯安徽总代理试图揭开电梯维保的行业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根据合肥市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合肥市共安装使用电梯总数将近2.6万台,其中载人载货电梯约2万台。
“以10层电梯为基数,保养费低于3000元,电梯谈不上正规的保养及维护。”据这位总代理刘志祥(化名)称,现实的问题是很多资质较低的小公司在抢占维保市场过程中,会报出完全离谱的超低价,一台电梯一年的保养费用只需千把块钱。
刘志祥说,一边是正规公司报出的底价,一边是游击队报出的超低价,考虑到成本核算,物业公司往往只选便宜的,不选对的,更少有人关心差距如此之大的保养费用,会给广大业主带来多少不稳定的安全隐患。
“便宜”几乎成了电梯保养企业招标的王道。“打个比方说,是不是你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老师,你就能开所学校?开学之后,教学质量有谁来保证?”刘志祥举例说,反观电梯保养行业,多数小型保养公司没有执行特种行业规定的正规管理制度,公司运行成本低,用不正当的手段采用“低价竞争”,拿下项目。至于项目拿下后的质量问题,则全然不管不顾。
“这就直接导致了电梯保养的偷工减料,事故隐患风险增加。”刘志祥说,个别保养公司甚至光拿钱不干事,不实地查看电梯的运转状况是否有异常,进行正规的保养,只做应急。
电工“客串”电梯保养工
“按照国标要求,一部电梯一个月内需要有两次保养,且必须有持证的专业人员操作,保养后还必须填写相应的保养清单,物业公司和保养公司各有一份,签字认可。”刘志祥告诉记者,正规的电梯保养公司的保养工均需持证上岗,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把辖区范围内的电梯试乘一遍。“就像清晨医生总会查个房一样,电梯保养工每天也要定时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哪台电梯生病了,是否如期康复等等。”
然而,问题是部分小区物业为了省钱,让略通电梯知识的电工“客串”专业的电梯保养工。刘志祥当着记者面算了一笔账,假使一个住宅小区内有10栋楼,每栋配2部电梯,一部13人乘的10层电梯按均价3000元/年的保养费计算,那么一年的总保养费用则需要6万元。相反,假使物业公司让自己的电工身兼“保养工”,那么则只需支付电工一年约3万元的人员工资。
时常有业主抱怨,住宅楼里明明配备有两部电梯,却长年只有1台电梯能正常工作,原因何在?刘志强揭开谜底说,“其实,那是物业公司为了节省开支,或者把另外一部电梯当成了零部件货源了。哪个零件坏了,就从另外一部电梯上拆下来,如此一来又把购买零部件的钱给省了。”
五方通话变身为无方通话
“底坑、轿厢内、轿厢顶、机房、物业公司监控室内其实装有一部紧急呼叫电话,行业内部称为‘五方通话’。”刘志祥说,电梯内的“五方通话”装置,目的就是便于业主在紧急情况下向外呼救。通常来说,轿厢内的电话直接与物业公司监控室连接,一旦发生被困等紧急事件,业主可以在第一时间向物业监控室呼救。底坑、轿厢顶、机房则是另外一个畅通的电话回路,主要是保证电梯维修保养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这般重要的“五方通话”装置竟然也会被一些开发商省略,悄然变身为“无方通话”。刘志祥告诉记者,轿厢内的电话直接与物业公司监控室连接这项救命的关键装置,有时无人值班,一旦发生被困等紧急事件,业主呼叫得不到救援。
另外,“电梯轿厢会屏蔽信号,有的电梯内部还未被移动信号覆盖,一旦发生事故连手机都无法拨通,业主只能声嘶力竭地呼救。”刘志祥说,实际上,每当有保修,最紧张的是电梯公司,生怕会有人被困在电梯里。如遇到小区停电,不得已,电梯保养人员只好逐层逐层拍打,大声呼喊“电梯里有没有人?”以确认业主们的人身安全。
刘志祥呼吁说,今后,市民们在乘坐电梯时,不妨先查看一下电梯内部是否有正规的检验合格证,以及配备对外呼救的“五方通话”装置是否通畅,乘坐电梯有没有异响,平时有没有维修工来维护,业主们则可直接问物业,小区电梯究竟由谁来负责保养。
权威回应 电梯业拟出台最低指导价
“电梯行业低价竞争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昨日,记者从合肥市电梯行业协会获悉,目前,协会正在草拟讨论一份调研报告,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在报告中,将明确提出建议房产局、技术监督局、特检院、物价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合肥市电梯行业最低指导价,同时确保住宅小区物业落实电梯专项维保资金。
全市有资质电梯企业95家
合肥市电梯行业协会秘书长丁兴礼表示,全市现有C级以上资质电梯企业约95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大量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不断开建,成为电梯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实事求是地说,企事业单位的电梯维修保养还比较规范。
“电梯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低价竞争在业内较为普遍,确实容易导致电梯维修保养的不到位。”丁兴礼分析说,由于多数小区物业自身资金紧张,往往更多考虑成本核算,还有相当一部分物业公司对如何管理电梯,应该投入多少维修保养费并不清楚。
“电梯销售和维保价格竞争也相当厉害,不少企业都反映近乎零利润。在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生存?”丁兴礼称,据协会了解,多数电梯企业为了降低工作成本,只得增加员工个人的工作量。根据测算,每名维保人员的一般维保台量不能超过30台。在电梯完全不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就算平均一天都不休息,每名维保人员一天内最少也得保养两台。而现在比较普遍的现状是,一名电梯工则需负责保养50-60部电梯,工作量几乎翻了一倍多。
小区物业亟待落实专项资金
据丁兴礼透露,协会目前正在草拟讨论一份调研报告,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在报告中,将明确提出建议房产局、技术监督局、特检院、物价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合肥市电梯行业最低指导价,同时确保住宅小区物业落实电梯专项维保资金。如此一来,将有利于消除电梯行业低价竞争,加强电梯安全维修保养的质量,使市场趋于良性循环。
“出台一个行业最低指导价不是难事,难就难在真正将电梯维修保养资金落在实处。”丁兴礼分析说,目前,物业公司是靠收取物业费来维持正常运转。问题是收到的物业费究竟做怎样的规划使用?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要落实电梯维保专项资金。
合肥市迄今从未发生重大的电梯安全事故。丁兴礼表示,一方面说明,合肥市绝大多数电梯企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也证明了政府职能部门对电梯监督严格到位。然而,其中还有个隐形因素,那就是合肥市电梯安装的总量还未达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2.6万台的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还不算多。
低价竞争反成招标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