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与广告
上海电梯
《上海电梯》创刊于1988年8月,是我国电梯行业办刊最早的杂志之一。因为它一直坚持以电梯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办刊宗旨,受到国内电梯企业和相关企业及广大读者的...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埃略凡特文化传播DM杂志
2009年1月创办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传播广告》。它不仅能扩大电梯企业向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物业单位的信息传播和全面交流;也让房地产企业及物业公司从...
点击阅读电子杂志 >
上海电机学院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个班41个同学,半数以上都在搞科技创新,申请专利22项,已经获得专利授权15项……上海电机学院有个远近闻名的“科创班”试点班。刚结束的暑假里,班里的同学不是孵在学校里做实验搞发明,就是深入企业磨练技术寻找创新灵感;新学期伊始,已有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登门点将,欲将“科创达人”们招至麾下。

  实验室开进宿舍楼

  太阳能取暖鞋、防风防滑衣架、牧场用电子围栏、利用海浪能发电的模拟装置……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马晓欢,可谓班里的“发明达人”。大二开始,主动寻找科技创新导师,从日常生活中找寻科学灵感,刻苦实践科创项目,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获专利授权11项;袁龙生是“电机达人”,申请了12项专利均为各式各样的新型电机;孙福龙是“汽车能人”,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凭借一辆小巧灵动的“电磁车”获得三等奖……

  “试点班”流行“全民科普”,全班分成5组,每组各有八九人,各配一名导师。“试点生”身体力行的是,“实验第一,读书第二;科创不怕苦,一定有收获”。今年暑假,孙福龙同学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被笑称为“宅男”。不过,他不是闷在宿舍里,而是整日守着宿舍隔壁的实验室摆弄各种实验车。原来,同学们主动贡献出宿舍楼里的一间学生活动室,将其改造成随身实验室。以便每天走出教学楼的实验室,就能钻进宿舍楼的实验室。

  专业课推崇“做中学”

  走进“试点班”新学期第一课,《DCS与现场总线技术》。细看同学们的书桌上,只有教材一本,不见厚厚的笔记本。“因为,这门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实验室,更多是在做中学。”任课老师王芳仔细列出了本学期的每课时内容,“实验”二字出现频率最高。她甚至提醒同学们,有些内容还没学到,就得先在实验室里摸索。

  王芳老师坦言带“试点班”特别累,因为所有的科目都必须重新备课。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设计要针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要求及最新核心技术等做过具体分析后,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环环相扣的实践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死读书”。而且,学校实验室里的模拟生产线,必须跟得上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的生产步伐,专业实训课才有意义。“因为未来工程师一定是从实践中走出来,学校里不积极练手,走上社会就不会伸手。”

  更为细致全面的“试点班”培养计划表,铭刻在试点班每位老师的心里:试点班与非试点班学分、课时结构明显不同。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在理论教学环节,试点班公共基础课比非试点班少16个学时,专业课少188个学时。这些“少掉”的学时补在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中。算下来,试点班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比例超过四成,而非试点班只有三成多。同时,“试点班”的奖学金评定和入党申请没有额定比例,绝对贯彻“能者上,庸者下”。

  多专业推广“试点班”

  如此人才辈出的“试点班”,最初是经过层层选拔的重点班吗?上海电机学院校长夏建国指出,国际教育界已有共识,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学术教育是三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但在同一教育类型中,存在着在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的层次。但是,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制中的技术教育,定位不够明晰,普遍不受重视,成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为此,2008年开始,上海电机学院决定开始创新技术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从三个新生班级中随机选择了一块“试验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形式,大力依托校企共建,与上海电气集团、西门子集团等中外企业合作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和培训基地,为联合培养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由专业导师带队,督促并帮助同学们左手拿书本,右手握技术,实现力所能及的“科创理想”。大学毕业时,“科创生”们踏出校门就能走上流水线,成为有技在身的合格工程师。

  同时,学校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试点班”。目前,两个试点班级共80多位同学,中共学生党员约20人,班级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成绩不断创优。新学年,上海电机学院又启动新一轮技术本科实验区专业试点: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均为期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