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市场如何走出低价恶性竞争“怪圈”
燕赵都市网见习记者 曾建中
电梯之“祸”不断,其源何处?质量、维护,还是人为?近日,就电梯故障频发一事,记者专访了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副院长张彦朝,据其透露,目前电梯生产企业过多,为求“不饿”乃至“吃饱”,各企业纷纷打出“白菜价”,而与其相对应的便是电梯部件质量的“缩水”;而电梯后期的维保也是同出一辙,廉价的背后是服务的打折,两者的结合,形成众多电梯“先天不足、后天未补”的危险处境,导致其故障或事故频发。有专家认为,电梯市场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方为解决之策。
电梯之量
省会年增电梯近3000部
张彦朝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石家庄全市只有200多部电梯,主要分布在宾馆、饭店、大的机关,还有棉二宿舍等个别住宅小区。“现在石家庄有12000来部电梯,这几年每年平均增加2700部至2800部左右。”逐年崛起的高层住宅小区成为新增电梯的重要场所。
张彦朝说,以前电梯很少,但管理做得好,“基本上由建造大楼的单位直接管理,而不是通过物业,这样在人力配备、管理资金投入方面都很充分。”但现在电梯多了,问题也接踵而至。 据了解,目前石家庄尚未发生电梯重大伤亡事件,但故障却“如影随形”,诸如龙泉花园一栋32层高楼的6部电梯困人、莫名坠落等故障频发,上月25日晚还全部“罢工”,维修后两天却再次出现两人被困事件,而与其“同病相怜”的小区在石家庄并非少数。
据张彦朝分析,导致电梯上述问题不断的因素既有先天的生产不足,也有后天的维护保养不够和使用不当等。
故障之源
■采购:低价致电梯部件质量“缩水”
张彦朝透露说,一些楼盘开发商买电梯时,拼命压价,一些电梯生产企业为了“不饿”或者“吃饱”,通常迎合开发商的这种心理,以“白菜价”销售电梯,导致各个企业接连降价,形成低价的恶性竞争局面。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确保回收成本乃至获取利润,一些企业便在电梯部件上动起了歪脑筋,比如使用更便宜的部件,门板厚度的“缩水”,或者采用更廉价的材质等,“电梯属于订单生产,开发商压价后,生产厂家可能在部件质量上缩水,”张彦朝说,“这个事谁都懂,但利益一驱动都不考虑这个(质量)问题了。”
张彦朝提醒说,开发商超低价购买到电梯其实是吃了亏,“如果报价20万元的电梯最后15万元卖给你,其实你没沾光,是吃亏了。”他分析说,质量较次的电梯虽然可能也通过了出厂安全检验,但和好电梯的运行情况将截然不同,“动不动就坏,维保成本将是一大支出。”他认为,一些开发商只做“一锤子买卖”,“只开发一个楼盘,甚至在开发完后注销公司,所以才不在乎楼盘电梯的质量,但一些大的开发商会购买质量好的电梯,他要为开发下一个楼盘挣口碑,因为电梯安全运行也是小区环境的卖点之一。”
■维保:省成本让维保服务“打折”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区有专门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其中包括电梯的管理,“电梯最终归业主所有,物业公司其实是受业主委托对电梯进行管理。”张彦朝说。据了解,电梯在使用期间必须由专业的电梯维保单位进行定期维保,方能保证持续的安全运行,其维保合同或协议一般由物业与维保单位签订。而受窘于物业管理资金不够或为了所谓的节约成本,物业公司通常会选择能够提供“价廉物美”的维保公司进行电梯维保,而这也为电梯故障埋下了隐患。
据张彦朝介绍,一些小区的业主因某些问题拒绝交物业费,导致物业公司缺乏资金用于电梯的维保,“该维修时不维修,该保护时不保护,那么电梯该罢工时就罢工”。此外,维保公司众多,低价竞争成为其策略,极大地压缩了其利润空间。“维保行业中有‘害群之马’,比如一些刚成立的维保公司为打开生意局面,一开始就实行低价维保,导致正规的、管理严格的公司很难竞争,国家规定的维保标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据张彦朝估计,目前石家庄具备资质的维保公司共有100多家,已经有点供大于求了,更有众多没有资质的维保公司“虎视眈眈”,于是,低价、更低价成为他们分食电梯维保这块“蛋糕”的共同手段。
低价的背后有“猫腻”。“比如一个月维保费300元已经没有利润了,维保公司还出价100元,没有‘猫腻’谁信呢?”张彦朝说,低价肯定会使电梯维保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比如国家规定电梯一个月必须维保两次,而维保公司可能一个月就来一次,甚至不来。还有的维保公司甚至把电梯原有的好部件换成坏部件,最后受害的还是居民,得不偿失。”
■乘坐:使用不当易造成电梯故障
电梯时不时使些“小性子”,乘客使用不当也是重要因素。张彦朝说,比如长按开门键或关门键,唯恐电梯门不开或者不关,有时导致电梯门短时间内频繁开关。还有一些乘客乘坐电梯时踢门、扒门,或在电梯内跳跃、嬉戏等也易导致电梯出现故障。
一些新入住的小区电梯故障频发部分源于业主装修之故。比如频繁超重运送装修材料或器材,加大了电梯的损耗。而在装修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人为的使用水泥袋等物长时间堵住电梯门的情况,或者期间将水泥、沙土之物遗留在电梯门的轨道槽内等,导致电梯门不能自动开关,控制系统也容易失灵。
张彦朝透露,一些电梯事故常常是由于乘客自身处置不当造成的。比如被困电梯时,一些乘客在电梯停下后,迫不及待强行扒开门就跳出来或者打开电梯的安全窗自行出去,“这样做很危险,容易发生坠亡事故。”他建议说,被困电梯后,要采取各种办法报警,不管报警是否成功,最好待在电梯里等待救援,不要私自行动。
■检测:一成半电梯未及时报检
张彦朝介绍说,按照国家规定,电梯必须每年检测一次,主要检测电梯的控制系统,如主机和控制柜,还有电梯的驱动系统,“检测钢绳和驱动轮是否安全,如果过度磨损了可能导致电梯冲顶,”此外,还要检测所有的安全装置是否都处于可动安全状态,保证随时起作用。“一部好电梯如果充分维保、正常修理,可以运行20年左右。”
张彦朝说,石家庄全市的电梯都由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负责检测,所有电梯必须在检测到期前一个月主动向该院报检,对到期但未主动报检的电梯,将对其管理单位进行督促,督促后还未报检的,将报送相关监察部门进行处理,“石家庄电梯的主动率能达到50%,需要报送监察部门的有15%左右。”
据了解,对于“三无”(无生产产地、无生产厂家、无商标)电梯,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将不予检测,“报检时,对方需要出具电梯制造资质证明、出厂合格证、零部件资质报告、整机型式实验报告。”张彦朝说。
措施之析
■电梯先天要好,后天要补
2009年5月起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困人”2小时以上也算是一宗特种设备事故,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不但可以重罚10万元至20万元,对未依法履行职责的主要负责人还将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张彦朝说,开发商不能光“捂”着自己的口袋而置业主安全于不顾,“选择有知名度、有信誉、技术力量强的公司购买电梯,贪图小便宜最终要吃大亏。”他说,出了事故,维保单位必须在半小时内到达救援现场,并由使用单位(一般是物业)承担第一责任。因为一般是物业与维保单位签订电梯维保合同,“物业要对维保单位的维保行为进行监督,不要只是交钱了事。”因此,物业与其请个廉价的维保公司导致自己和电梯闹心不断,不如多花钱请货真价实的维保公司图个舒心。此外,定期检测,为电梯“把把脉”也是保证其“肌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当然,广大乘客也不要拿电梯当出气筒,应正确使用、文明乘坐。而相应的监察部门也应该真正负起监察责任,对于隐患重重的电梯要下“狠手”,姑息养“梯”,只会在电梯里孕育一个个危险的“雷区”。
■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
记者采访中获悉,电梯的生产、采购、安装及维保等都陷入了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尤以维保环节尤甚,其中更多的是源自市场因素的作用。有数据表明,中国电梯生产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20%,2010年更是超过30%,今年上半年还超过了39%。目前中国的电梯生产厂家超过400家,几近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发展太快,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产能过剩,接着就是彼此的压价出售。此外,有需求就有生产,一些开发商对电梯不求最便宜,只求更便宜,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廉价而劣质的电梯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小区。此外,电梯的迅猛增加,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维保“蛋糕”,维保企业一拥而上,低价竞争及客户廉价的需求,让这块“蛋糕”吃着吃着就变了味。
电梯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要保证电梯的安全,很大程度需要电梯先天质量和后天维保过关,这需要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他认为,对电梯的生产规模及产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予以调控,“产能过剩终究不利于电梯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电梯维保,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其资质的认定,同时对一些资质不够的维保企业予以坚决查处,尽量避免在电梯维保过程中留下隐患。